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
滬經信裝〔2021〕1154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相關委、辦、局,有關單位:
為加快推動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引領產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打造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市國資委聯合制定了《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上海市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
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21年12月20日
民用航空產業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是實施航空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上海是我國民用航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承載區,是我國大飛機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核心集聚區。為加快推動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民用航空產業鏈,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全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引領產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打造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飛機事業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航空強國戰略,圍繞產業鏈搭建供應鏈,圍繞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圍繞價值鏈打造創新鏈,以全力推進民用航空產業“強基礎、提核心、通鏈條、建集群”為工作主線,以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民用航空“研發+制造+服務”產業鏈體系為行動目標,以全面實施飛機整機“鏈長制”為重要抓手,以聚焦提升自主配套、攻關核心技術、強化服務能力為主要支撐,以重點建設特色產業園區、航空制造基地和長三角航空走廊為發展空間,全面提升民用航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2035年將上海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民用航空產業中心和協同長三角建設形成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戰略引領。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積極承接重大任務,加強政策頂層設計,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支持產業鏈“鏈長”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形成民用航空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配套能力。
2.堅持創新突破。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推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結合基礎性、重要性、緊迫性、可實現性要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推出一批高端產品、形成一批中國標準,增強民用航空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3.堅持數字賦能。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構建數字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運營服務體系,加快民用航空產品和國產裝備數字化發展,貫通產業鏈供給端和需求端,提升質量和效益,培育民用航空產業鏈發展新動能。
4.堅持開放協作。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集聚全球工業、科技和智力資源,加強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和分工協作,建立以上海為龍頭、延伸長三角、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產業體系,提升民用航空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
二、發展目標
以建設現代化民用航空產業鏈為導向,全面推進民用航空產業鏈穩鏈、建鏈、補鏈、強鏈。到2024年,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增強、自主配套能力進一步提升、集群化發展態勢進一步凸顯、國際創新合作進一步深化,引領帶動長三角民用航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實現高效鏈接和融合發展,初步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關鍵技術自主高地、核心產品供給高地、科技企業集聚高地。
——產業鏈規模持續擴大。民用航空產業產值規模超過600億元,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供給體系初步建立,培育1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達到上市條件。
——產業鏈整機產品研制持續加快。推動ARJ21提升產能規模、C919加快示范運營、CR929加快研制;水陸兩棲飛機、固定翼多用途飛機、旋翼式飛機加快推出新機型產品;多場景應用旋翼及復合翼無人機形成量產交付能力。
——產業鏈關鍵配套能力持續提升。民用渦扇發動機加快研制和驗證,渦軸、渦槳發動機實現產業化;航電、飛控等機載系統加快研制;關鍵部件、先進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鏈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本地配套能力達到20%以上,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成為民用航空產業鏈核心供應商。
——產業鏈發展布局持續優化。基本構建“一核”即大飛機創新谷和大飛機產業園為核心、“兩廊”即G2航空產業鏈走廊和G60航空科創走廊、“三基地”即大型客機制造基地、航空發動機制造基地、機載系統制造基地的民用航空產業發展布局,加快形成企業集聚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
——產業鏈生態體系持續完善。以“鏈長制”為引領的主制造商、系統集成商、專業化供應商產業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國際合作持續開展,一批技術研發中心、國家創新中心、全球區域總部加快落地,研發、制造、服務加快數字化轉型,數字設計、數字制造、數字運維全面賦能,民用航空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率超過80%。
三、主要任務
(一)整機“鏈長制”引鏈行動
1.加快大型客機研發生產
發揮大型客機主制造商對產業鏈的引領力和帶動力,推進整機產品譜系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支持構建支線客機、中短程窄體客機、中遠程寬體客機和遠程寬體客機產品譜系,ARJ21實現系列化發展,C919成功取證和示范運營,CR929開展詳細設計。以大型客機規模量產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企業規模化發展,逐步提升綜合航電和輔助動力等關鍵機載系統、機身大部段等結構部件、航空座椅等內飾產品、飛行模擬機等裝備的自主配套率,打造產業鏈國際國內協同配套發展格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浦東新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2.推動通航飛機產品創新
鼓勵通航飛機主制造商持續提高研發制造水平,內提外引相結合,創新推出新機型產品。重點發展水陸兩棲飛機、固定翼多用途飛機,支持2座、4座機型向10座以上中大機型通航飛機發展,積極面向全球引入中輕型直升機、旋翼機等通用飛機產品,創新應用復合材料機身、拆卸式可折疊機翼、氫燃料動力系統等新技術,持續提升整機技術水平,加快形成海外出口能力。開展低空旅游、執照培訓、醫療救援、商務出行等多領域通航飛機商業應用,形成通用航空發展生態環境。(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浦東新區政府、金山區政府、青浦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3.支持無人機融合應用
支持高端工業無人機主制造商做大做強,面向物流運輸、安防監控、電網巡檢、海事執法等多類場景開展應用。重點發展長續航、模塊化、智能化無人機,推動無人機飛控等關鍵系統自主創新,掌握底層核心算法,提升精準控制、智能管控能力,研制中大型載重類旋翼及復合翼無人機產品。結合北斗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城市精細化管理,在大型工業園區、商務樓區、居民社區開展監測監控、應急通訊、末端配送等示范,融合城市數字化發展需求打造一批應用場景。依托華東無人機基地建設國家級海島場景,打造商業化海洋生鮮物流通道。引入全球領先的無人機領軍企業,健全無人機創新生態圈。(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國防科工辦、浦東新區政府、金山區政府、青浦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二)產業鏈配套提效行動
4.加快航空發動機研制
圍繞大型客機譜系化發展需求,建立航空發動機研發設計、總裝集成、試驗驗證、維修保障全流程體系。推動民用渦扇發動機樣機研制和整機驗證。推進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研發及產業化,重點研制渦軸發動機、渦槳發動機,加快配裝國產通航飛機和無人機系列產品,實現國際市場突破。積極引進國際先進航空發動機短艙,同步推進短艙研制,提高短艙與發動機集成裝配能力。(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市國資委、閔行區政府、松江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5.加快機載系統集成
培育國際一流水平的機載系統集成商,基本具備航電、飛控、環控、電源、輔助動力等系統的自主設計能力。聚焦突破航電系統綜合、座艙交互顯示、高速網絡通信、實時健康監控等關鍵瓶頸,重點研發機載嵌入式操作系統、協議處理芯片、直流電機軸承等核心關鍵基礎件,在多功能顯示器、航空照明設備、座艙控制面板等方面達到國際主流技術水平。支持研制專業級模擬器和全動飛行模擬機,帶動飛行控制、圖形圖像等專用軟件發展。推動通航飛機、無人機機載系統配套能力建設,實現機載系統平臺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資委、閔行區政府、松江區政府)
6.加大關鍵部件供給
鼓勵產業鏈高新技術企業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攻關大飛機、通航飛機、無人機亟需配套的關鍵結構件、零部件和元器件。研究掌握先進復合材料自動鋪放、滾軋成型等大面積整體成型工藝,建立大型客機機身、機翼等大部段復合材料結構的制造能力,加快通航飛機、無人機全復合材料機體研制;實施零部件產品數字化設計、綠色化制造、輕量化升級,加快發動機葉片、渦輪盤、機匣等精密產品提質增效,實現空氣過濾器等易損易耗產品進口替代,提升飛行搖桿等人機控制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制新型元器件產品,推進高可靠智能傳感器等產品產業化。積極引進全球高端元器件領軍企業,補全產業鏈基礎環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
7.加強先進材料創新
開展先進合金材料、非金屬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研發創新和生產制備,持續提升飛機國產新材料應用比例。聚焦耐高溫、抗腐蝕、高強韌的高端合金材料,加快生產線技術改造,提升鈦合金、鎳基合金、高強不銹鋼等重點產品產能規模,開展陶瓷鋁合金等新材料研究。突破固化結構膠粘劑等功能非金屬材料,開展工藝適用性試驗,穩步推進小批量試制,探索國產降噪新材料研制及結構設計。提高芳綸紙蜂窩類、碳纖維類等復合材料的性能水平,推進T300級碳纖維材料批量生產及應用驗證,啟動研究T800級碳纖維及預浸料,突破碳纖維復合材料自動化成型關鍵工藝技術,建立完整的復合材料研發體系。(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
8.促進數字裝備發展
發展數字化研發測試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柔性總裝產線裝備,鼓勵裝備制造企業與飛機零部件制造及總裝企業對接開展產品創新。加快研制航空發動機大型測試臺裝備、大型超聲相控陣復材無損檢測裝備、飛機總裝幾何測量裝備等緊缺研發測試裝備,以及大型五軸高精密加工機床等高端智能制造裝備,引入龍門式自動鋪帶/鋪絲機等復材裝備,推動核心裝備實現進口替代。開展飛機數字化裝配集成,運用 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設多機協同、移載柔性、數字網絡的飛機智能總裝集成產線,實現全流程數字設計、數字制造、數字裝配和數字驗證,提升生產效能。(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
(三)產業鏈服務提質行動
9.提升適航審定服務
聚焦大型客機、通航飛機、無人機、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等整機及關鍵系統的適航審定需求,推進適航審定與航空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支持上海適航審定中心能力提升,以建設世界一流適航審定體系、適航審定能力和適航審定隊伍為目標,完善技術研究與驗證、管理流程與效率、專業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保障國產飛機產品加快適航取證。加強無人機飛行監控,加快建設城市無人機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支持適航專業服務機構、標準化服務機構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發展,形成一批具有全球適用性的民用航空標準。(民航華東局、民航華東空管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
10.強化檢測驗證服務
建設航空新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的檢測驗證能力,形成分級分類、專業服務的評價體系。掌握新材料性能指標、生產工藝、成型產品的評價方法,建立適用于飛機、發動機和機載系統的國產材料及基礎件研制和檢測驗證能力。開展從整機級到零部件級數字孿生仿真平臺建設,提高噪聲、阻燃、電磁兼容等共性基礎試驗能力,完善產品可靠性評價能力。推動產業鏈企業聯合制訂行業技術標準,促進產業規范發展。(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
11.完善運營維修服務
建立機場跑道試飛交付與商業運營協同機制,支持大型客機交付中心建設。支持國產飛機示范運營,加快培養飛行運行隊伍,完善航材服務網絡,加強航線保障能力。發展高附加值改裝維修服務,提升大型客機整機、發動機、機載系統、復合材料結構件等維修能力。探索發展航空拆解業務,積極培育高效、節能、環保的民用航空綠色再制造產業,加快壯大飛機、發動機融資租賃特色業務。(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民航華東局、民航華東空管局、浦東新區政府、青浦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12.發展展覽展會服務
建設國際化發展合作環境,依托“一展一會”擴大民用航空產業國際影響力。舉辦上海國際商用航空航天展覽會,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的人才、科技、金融、市場等方面優勢,對標世界最高水平,打造集展示展覽、高端論壇、簽約發布、科普教育等內容于一身的國際展會,搭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用航空航天展示合作平臺。籌辦上海國際民用航空產業鏈大會,聚焦飛機產業鏈發展和供應鏈培育,吸引國內外航空領域龍頭企業,集聚產業優勢資源,打造航空領域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匯聚的國際知名大會品牌,促進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建設。(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商務委、浦東新區政府、長寧區政府、青浦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四)產業鏈創新提速行動
13.開展基礎共性技術攻關
強化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研究,建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協同機制,加強國際科研合作,持續開展氣動力學、控制工程、工業軟件等基礎薄弱領域攻關,形成解決航空復雜系統重大工程問題的理論知識體系。以應用為導向,圍繞飛機研制生產過程的共性技術及短板弱項,發揮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聯合創新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科研機構作用,引導國內外產業鏈企業廣泛參與,開展飛機總體設計、計算仿真、系統集成、智能制造、試驗驗證等相關共性技術研究。利用通航飛機、無人機開展基礎共性技術的快速驗證,建立技術研究與應用轉化的良性促進模式。(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國防科工辦)
14.加強前瞻預研技術研究
基于飛機智能水平領先、舒適程度提升、全壽命周期成本降低的發展需求,重點開展新構型、新材料、新能源飛機整機新技術預研。加快研究飛機高效安全、智能設計、智慧互聯等前瞻技術,形成一批健康管理、空地協同、數字智能的飛機前瞻技術儲備。面向民用航空領域未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積極開展混合動力及氫能源等先進航空動力系統研究,促進下一代新能源動力裝置的應用。研究探索城際空中立體交通出行新模式。(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
15.建設技術創新公共平臺
支持主制造商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建設一批公共平臺,在航空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等細分領域組建專業性創新聯盟。籌建國家級大飛機創新中心、航空發動機創新中心、機載系統創新中心,推進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和機載系統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國家商用飛機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面向行業提供“全產業鏈、全溯源鏈、全生命周期”計量測試服務,提升國家商用航空發動機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開展發動機產品準確性、一致性、可靠性的數據測量能力。(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
(五)產業鏈空間集聚行動
16.建設特色化產業園區
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高質量建設航空特色園區等發展載體。加快建設臨港新片區大飛機產業園,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領軍企業,打造集航空制造、航空科技、航空服務于一體的航空智慧新城。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大飛機創新谷,打造跨界融合、協同創新、綠色引領的大飛機產業鏈創新平臺,自主培育一批創新型科技企業。加快提升華東無人機基地研發制造、檢驗檢測、飛行服務、教育培訓等功能,建設國際知名的無人機應用示范區和產業聚集區。支持青浦區建設航空特色園區,支持徐匯區打造航空數字化經濟,支持虹橋商務區發展航空總部特色經濟。(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交通委、民航華東局、民航華東空管局、浦東新區政府、青浦區政府、徐匯區政府、長寧區政府、金山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17.建設協同化產業走廊
加強長三角民用航空產業分工協作,以上海為核心、延伸長三角,共同建設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重點沿G2高速公路打造航空產業鏈走廊,沿G60高速公路打造航空科創走廊,發揮各類企業主體的創新活力,積極推進大飛機國產化配套,形成主制造商引領、優勢供應商集聚、專業化平臺服務的產業生態。G2航空產業鏈走廊聯動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發揮各地產業優勢,共同推進發動機葉片、先進材料的自主配套,打造安全可控的供應鏈。G60航空科創走廊聯動嘉興、杭州、寧波,加快高性能復合材料自動鋪絲機等核心裝備科技創新,培育一批大飛機產業鏈科技企業,共同推進機身大部段及結構件、內飾件的自主配套,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鏈。(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
18.建設集群化產業基地
建設大飛機制造基地、航空發動機制造基地、機載系統制造基地,引育全球產業鏈配套企業,打造企業集群化發展生態。提升大飛機制造基地大型客機批量生產能力,加強周邊區域規劃布局,吸引復合材料及結構件、工裝及生產設備、內飾部件、管路線纜、航材分撥等產業鏈企業落地。推動航空發動機臨港制造基地以民用渦扇發動機中試條件建設為核心,加快試驗試制,帶動精密加工、檢測驗證等創新企業集聚。推動機載系統閔行制造基地圍繞系統集成能力提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核心子系統和零部件協同設計。鼓勵制造企業同步設立技術中心,加快產品研發創新,提升產業輻射力。(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委、浦東新區政府、閔行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機制
加強民用航空產業組織領導,依托上海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成立上海市民用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形成全市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研究制定政策規劃,統籌實施重大項目,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各部門、區明確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加強招商引資,服務保障全球民用航空產業鏈企業在滬發展,建設國際化分工合作的產業發展良好生態。(各有關部門、區政府)
(二)加強政策支持
貫徹國家民用航空產業發展政策規劃,落實地方財政資金配套。支持相關區制定民用航空產業鏈建設相關政策,優先保障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的工業用地和總部用地,積極發展產業關鍵配套,加快人才配套住房建設。支持產業園區加快建設一批辦公樓宇、標準廠房、眾創空間,瞄準短板領域開展全球招商引資。鼓勵產業鏈企業申報國家專項和市級專項,支持配套企業聯合主制造商開展產品研發攻關,支持社會各類資本加大民用航空領域股權投資,鼓勵銀行、保險企業等機構加強金融服務支持,合力推進科技企業加快科創板等資本市場上市步伐。加快研究通用航空發展政策,有序推進低空空域資源安全高效利用。(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財政局、民航華東局、民航華東空管局、各有關區政府)
(三)搭建服務平臺
激發在滬央企、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的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供應鏈上下游加強供產銷配套協作,形成產業鏈合作發展共同體。支持在滬央企發揮“鏈長”引領作用,建設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以“鏈長”發布關鍵技術攻關、產品采購和聯合研制需求為導向,實施“揭榜掛帥”機制,促進供應鏈各環節快速對接、快速響應、快速配套,打造央地合作示范平臺。支持高端裝備企業建設智能制造共享平臺,集聚一批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數字化裝備,運用工業互聯網設立零部件精密加工共享車間,為中小企業提供定制化精密加工制造服務,加快新產品研發試制進程,提升產業鏈整體工藝質量水平。(中國商飛、中國航發商發、中航機載、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國資委)
(四)加快人才引育
利用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以及本市東方領軍、東方青年、產業菁英等人才計劃,結合《上海市重點領域(產業類)緊缺人才開發目錄》,加快引進全球民用航空領域高端人才,加強培養本土專業人才,推進高水平人才團隊建設。推動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人才培養體系,鼓勵新設航空類學科專業及實訓基地,加快培養技術研發、生產工藝、測試驗證、適航審定等各類從業人才。鼓勵創新人才申報中高級職稱和各類科技獎項,推動企業建立專業人才發展獎勵機制,引導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支持各類人才開展創新創業,形成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各有關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