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關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通知
滬文旅發〔2021〕0181號??
各區委宣傳部,各區文化和旅游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各相關單位:
??《上海市關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已經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各單位高度重視意見實施,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財政局
??2021年10月12日
上海市關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根據《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 彰顯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圍繞“十四五”期間本市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總目標,為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數字化、品質化水平,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感受度、滿意度,構建與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上海發展大局,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堅持正確導向、發展先進文化,堅持均衡發展、實現人人共享,堅持改革創新、推動融合發展,堅持開放共建、擴大社會參與,積極推動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升,公共文化空間布局更加均衡,產品體系更加完善,資源配置更加高效,社會參與更加活躍,智慧服務更加友好,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化素養全面提升,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有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主要任務
??(一)構筑公共文化空間新格局
??1.加快建成標志性的重大文化設施。繼續打造“東西一軸、南北一帶”的文化設施空間布局,加快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上海越劇藝術演藝傳習中心、上海文學館等重大文化設施,形成一批文化新地標。高起點布局五個新城文化設施,構建新城“環湖公共文化服務圈”。建設“一江一河”沿岸“生活秀帶”,打造黃浦江“世界會客廳”。優化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新建、改建一批區級重大文化設施,改造、升級一批公共文化場館。
??2.整體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品質。圍繞“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因地制宜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優化布局、完善功能、長效管理。在與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站)等融合發展進程中,確保社區綜合管理服務體系中的文化空間與服務功能。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更新與提升計劃,通過空間共享、內容迭代、科技賦能、服務升級,全面提升特色、品質和效能,打造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新典范。
??3.持續推動文化賦能城市公共空間。支持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微更新”改造,在沿江沿河、社區園區、樓宇商場、綠地公園、街區廣場、交通樞紐、景區景點、古鎮鄉村植入閱讀、展覽、演藝、休閑運動等元素,提升空間文化內涵。發揮“公共文化空間大賽”推動效應,推出一批 “家門口的好去處”,打造一批適合休憩、交流、活動的新型公共空間。推動藝術社區、藝術鄉村、藝術商圈、特色街區、特色小鎮、城市露天博物館等建設。
??(二)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新供給
??4.增強優質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把握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強化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采購大會平臺作用,不斷提高供需匹配度。放大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上海書展、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旅游節等重大文化活動品牌的溢出效應,推動國有文藝表演團體提供更多小型、輕型文藝產品。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增強文博場館的國際國內協同合作,加強文物古籍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做強“建筑可閱讀”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公共文化資源供給能力。
??5.提升文化惠民服務效能。動態調整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發布目錄清單。大力推進優質文化服務資源向基層和家門口延伸,向新城、大居和遠郊覆蓋。加大提供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來滬務工人員、生活困難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推動公共文化設施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拓展流動服務、嵌入式服務、融合式服務,不斷提高文化惠民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
??6.創新鄉村公共文化供給。持續加大符合農村群眾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斷提升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服務質量。挖掘和活化利用都市鄉村特有的資源稟賦,鼓勵設置村史館、鄉史館、鄉賢館。開展特色鄉村文化活動、節日民俗活動,推動歷史名鎮名村業態提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鄉村旅游重點村和重點鎮(鄉)”的創建和發展,激發鄉村文化的源動力、原創力和生命力,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三)繪就公共文化活動新圖景
??7.實施“全民美育行動”。推動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建設,搭建美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促進市民文化修身,實現人人可參與、人人會欣賞、人人有專長。大力推廣市民藝術夜校舉辦模式,深入推動“非遺在社區”“戲曲進鄉村”“午間一小時”“社區美術館”“藝術公開課”“公益樂學”等美育項目常態化、規模化開展。深耕上海市民文化節舉辦機制,設立更多市民可以廣泛參與的導賞、體驗、展示、比賽等活動項目。深化文教結合,鼓勵公共文化場館、文藝院團等與學校合作設計美育課程,開展學生藝術實踐活動。
??8.促進全民閱讀發展。做強“上海市促進全民閱讀聯盟”,共建書香社會、書香上海。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主陣地作用,推動基層閱讀空間與其他綜合性文化服務場所資源共享。繼續辦好“上海讀書節”“上海童話節”“閱讀馬拉松”“悅讀青春”等活動,加強閱讀引領。支持實體書店拓展常態閱讀服務,積極開展公益性講座、讀書會、文化沙龍、新書首發等閱讀活動與文化惠民活動。規范引導線上線下“講書人”“閱讀推廣人”“圖書推薦者”等專業化發展,擴大閱讀推廣隊伍,助力全民閱讀品質發展。
??9.構建群文品牌矩陣。圍繞重大節點、重大主題,聚焦現實題材,創作更多反映時代精神、演繹上海故事、展現百姓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的優秀群眾文學藝術作品,加大優秀作品的扶持和巡演巡展力度。高水平推進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鄉土文化建設,培育和提升一批具有時代特征、區域特色、行業特點、廣受歡迎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提升品牌聚合力。完善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激發民間創新創造活力,鼓勵和引導健康向上的音頻、短視頻、微劇、微電影等文學藝術創作,引導和支持群眾文化團隊健康、規范、有序開展活動,發揮特色團隊、品牌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
??(四)提升數字文化服務新能級
??10.優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更新,加強文旅資源智能終端的布局和運用,推出一批便捷、友好的應用服務場景,打造內容豐富、服務智能、管理高效的智慧場館。推動線上數字場館建設,推進“互聯網+文化活動”,豐富數字閱讀、云展演、智慧導覽、網絡直播、沉浸式互動體驗等服務樣式,提升活動品質與吸引力。完善“文化上海云”平臺服務功能,推動與國家公共文化云對接。率先基本建成智慧圖書館體系。推動東方社區信息苑轉型升級。鼓勵和支持社會主體提供形式多樣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11.加強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科學規劃、統籌推進分級分布式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建設,強化特色資源建設,增加數字資源總量,豐富數字資源樣態,提升數字資源品質。加強對文化場館館藏資源、文化活動等的數字化采集和轉化,加強對文化數字資源的挖掘和再開發、再利用。重點推進微視(音)頻、微閱讀、藝術慕課等適應移動互聯環境使用的數字資源建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精品的推廣傳播。
??12.推進公共文化智慧治理。建立公共文化大數據平臺,建立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日常監測、綜合指標考核、效能目標分析、投入標準測算、數據統計使用系統,實現公共文化數據的共享交換、數據治理,推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精細化、智能化。加強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信息的集成和發布。分類推進公共文化場館大數據體系建設,主動對接“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平臺和上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強化文化數據的價值開發和應用。
??(五)激發公共文化發展新動能
??13.深化推進改革和制度創新。持續發揮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的引領示范效應,完善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整體提升超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探索公共文化機構在確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免費提供的基礎上,建立免費開放或者優惠低收費管理機制,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鼓勵經營性文化設施向公眾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務。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取得收入按規定用于加強公益文化服務、藏品征集、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再投入等。
??14.持續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活力。繼續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完善社會主體參與的準入、退出和評價、激勵機制,培育更多合格社會主體,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高標準推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會化專業化管理,完善社會運營主體考核機制。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以直接捐贈、設立基金會等形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務。加快構建文化志愿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機構建立文化志愿服務基地和服務團隊,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惠民生的服務項目和品牌,完善服務管理機制,發揮名人、名家和學者的示范帶動效應,提升文化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社會影響力。
??15.深度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揮城市重大品牌節慶活動和公共文化設施的旅游功能。支持開展城市微旅行、草坪音樂會、咖啡文化節、古鎮藝術節、街頭藝術等活動。豐富歷史風貌保護區、優秀歷史建筑、工業遺存、演藝大世界、演藝新空間、文創園區、濱水空間的文化體驗。深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功能融合,開辟更好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主客共享的文旅服務場景。
??16.積極推動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加強長三角城市群公共文化場館的館際合作與交流,探索協同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逐步實現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長三角惠民服務“同城待遇”。用好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平臺,鼓勵和支持綜合利用外事、旅游、商務、教育等對外交流渠道,積極開展公共文化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展現上海形象、講好中國故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市、區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文化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統籌布局公共文化建設,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合力。逐步建立適應基層街鎮體制改革的文化工作機制,推動實施一批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創新項目,及時總結經驗、完善規范、普及推廣。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持續加強日常監管機制、公眾評價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推進高效能治理。
??(二)完善財政保障
??進一步完善權責明晰、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財政保障機制。落實公共文化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推動市、區各級財政完善保障機制,把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納入各級政府預算,全面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預算績效管理,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發揮財政資金最大效益。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民間資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三)加強隊伍建設
??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崗位設置,明確崗位任職標準,配備相應專業人員。完善專業人員自主招錄機制,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結構。繼續實施公共文化萬人培訓項目,加強設施運營管理、活動展覽策劃、數字文化服務、傳播推廣營銷等崗位培訓和技能培訓。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完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和聘用制度,提升基層文化隊伍穩定性。建立職稱綠色評價通道,向作出突出貢獻人員傾斜。實施鄉村文化能人支持項目,培育挖掘具有影響力的“草根”文化帶頭人和“文化新鄉賢”。
??(四)完善法治環境
??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上海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和日常督查工作。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規定的各項基本制度和政策配套,為組織實施提供具體的政策支撐。積極推動全民閱讀、公共圖書館、美術館等領域的地方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法治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