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公示
根據(j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管理辦法》《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現(xiàn)將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擬立項項目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2021年8月7日至2021年8月13日。公示期內,如有異議,請以書面方式向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證據(jù)材料,以便核實查證。提出異議者須提供本人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聯(lián)系電話等有效聯(lián)系方式(我辦將予以嚴格保密),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異議不予受理。
聯(lián)系電話:010—59881631
電子郵箱:ysghb809@163.com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門北大街10號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社會科學處
郵政編碼:100020
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1年8月6日
附件:
序號 | 項目名稱 | 申報人 | 責任單位 | 項目類別 |
1 | 中國現(xiàn)當代女性戲劇史 | 宋寶珍 | 中國藝術研究院 | 重點 |
2 | 昆曲譜曲法研究 | 周丹 | 天津工業(yè)大學 | 重點 |
3 | 中國主流紀錄片創(chuàng)作與批評發(fā)展研究 | 姚爭 | 浙江傳媒學院 | 重點 |
4 | 轉向媒介:數(shù)字網(wǎng)絡時代中國電影融合創(chuàng)新研究 | 張斌 | 上海大學 | 重點 |
5 | 大唐樂舞研究 | 傅暮蓉 | 中央音樂學院 | 重點 |
6 | 聲音生態(tài)與當代社會音樂文化建設 | 劉嶸 | 中國音樂學院 | 重點 |
7 | 美學視野下舞蹈素養(yǎng)的構成體系與實踐路徑研究 | 楊敏 | 中央民族大學 | 重點 |
8 | 中國書法美學通史(四卷本) | 崔樹強 | 華東師范大學 | 重點 |
9 | 宋遼金元山水畫文獻整理與研究 | 彭萊 | 上海師范大學 | 重點 |
10 | 20 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知識學研究 | 尹吉男 | 廣州美術學院 | 重點 |
11 | 中華窯口文脈體系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 遠宏 | 山東藝術學院 | 重點 |
12 | 新中國設計史研究 | 周博 | 中央美術學院 | 重點 |
13 | 觀念史視野下的中國歷代服飾與當代漢服傳承 | 卞向陽 | 東華大學 | 重點 |
14 | 國家記憶建構中的百年中國鄉(xiāng)村建設文化景觀研究 | 汪瑞霞 | 南京林業(yè)大學 | 重點 |
15 |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文旅夜游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 | 蔡新元 | 華中科技大學 | 重點 |
16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文旅發(fā)展和城鄉(xiāng)融合研究 | 孫九霞 | 中山大學 | 重點 |
17 |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基礎理論研究 | 韓子勇 | 中國藝術研究院 | 重點 |
18 | 藝術批評話語的跨學科比較研究 | 凌晨光 | 山東大學 | 一般 |
19 | 自媒體時代“學院批評”的話語困境與轉型策略研究 | 李雷 | 首都師范大學 | 一般 |
20 | 20世紀圖史關系理論文獻整理與研究 | 楊一博 | 四川美術學院 | 一般 |
21 | 中國藝術意境觀念變遷研究 | 徐子涵 | 南京郵電大學 | 一般 |
22 | 常任俠與絲綢之路藝術交流史研究 | 吳衍發(fā) | 安徽財經(jīng)大學 | 一般 |
23 | 中華美育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中國化問題研究 | 宋修見 | 中央美術學院 | 一般 |
24 | 英國新左派早期“文化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1957—1959) | 李巖 | 東北大學 | 一般 |
25 | 西方影像哲學研究 | 李洋 | 北京大學 | 一般 |
26 | 基于數(shù)字技術的藝術方法論研究 | 陳靜 | 南京大學 | 一般 |
27 | 京劇語音研究 | 張偉品 | 上海戲劇學院 | 一般 |
28 | 中國傳統(tǒng)戲劇圖像史志研究 | 劉文峰 | 浙江音樂學院 | 一般 |
29 | 晚清至民國時期京津滬報刊曲藝資料整理研究 | 鮑震培 | 南開大學 | 一般 |
30 | 契訶夫戲劇與中國話劇的現(xiàn)代性追求 | 彭濤 | 中央戲劇學院 | 一般 |
31 | 近代大眾媒介與蘇州評彈研究 | 洪煜 | 上海師范大學 | 一般 |
32 | 俄羅斯戲劇批評史 | 陳世雄 | 廈門大學 | 一般 |
33 | 云南話劇百年 | 吳衛(wèi)民 | 云南藝術學院 | 一般 |
34 | 民國戲曲同業(yè)組織與戲曲生態(tài)之關系研究 | 艾立中 | 蘇州大學 | 一般 |
35 | “士文化”視域下的晚明戲曲史研究 | 胡麗娜 | 湖北大學 | 一般 |
36 | 梨園戲表演藝術研究 | 黃文娟 |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 | 一般 |
37 | 黃梅戲與長江中下游流域文化關系研究 | 沈梅 | 安徽省藝術研究院 | 一般 |
38 | 20世紀晉劇流派的唱腔音樂風格研究 | 樊鳳龍 | 揚州大學 | 一般 |
39 | 媒介融合時代現(xiàn)實題材電視劇高質量發(fā)展研究 | 程檣 | 北京電影學院 | 一般 |
40 | 新時期鐘惦棐和“電影美學小組”的歷史和美學思想研究 | 陳犀禾 | 上海大學 | 一般 |
41 | 比較視域下新世紀中國現(xiàn)實題材電影研究 | 周文姬 | 華東師范大學 | 一般 |
42 | VR影像理論體系研究 | 李棟寧 | 江南大學 | 一般 |
43 | 中國體育解說藝術口述史研究(1951—2021) | 王東林 | 武漢體育學院 | 一般 |
44 | 中國電影的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征研究(1978—2020) | 葉航 | 北京電影學院 | 一般 |
45 | 移動短視頻現(xiàn)狀、問題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 | 趙暉 | 中國傳媒大學 | 一般 |
46 | 當代中國影視劇人物造型創(chuàng)作理念及其審美范式研究 | 危怡 | 浙江傳媒學院 | 一般 |
47 | 融媒體時代節(jié)目主持人話語創(chuàng)新研究 | 陳竹 | 湖南大學 | 一般 |
48 | 鄉(xiāng)村振興視野下百年中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 薛晉文 | 太原師范學院 | 一般 |
49 | 中國電影產業(yè)史(1905—1949) | 秦翼 | 南京藝術學院 | 一般 |
50 | 中國早期制片公司發(fā)展與資料庫建設研究(1896—1949) | 董茜 | 青島大學 | 一般 |
51 | 中國播音主持藝術的功能特質及歷史演進研究 | 喻梅 | 中國傳媒大學 | 一般 |
52 |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俄電影交流交互研究 | 席琰妍 | 哈爾濱師范大學 | 一般 |
53 | 主旋律電影建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機制研究 | 彭濤 | 華中師范大學 | 一般 |
54 | 新世紀中國系列電影的敘事與營銷創(chuàng)新研究 | 姚睿 | 廣州大學 | 一般 |
55 | 建黨百年視域下短視頻藝術弘揚紅色精神的路徑研究 | 張劍 | 長沙理工大學 | 一般 |
56 | 基于“腔詞關系”理論的中國當代聲樂創(chuàng)作研究 | 謝秉元 | 浙江音樂學院 | 一般 |
57 |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音樂文化研究 | 孔義龍 | 華南師范大學 | 一般 |
58 | 侗族音樂史研究 | 吳遠華 | 貴州民族大學 | 一般 |
59 | 中國歌劇域外傳播研究 | 羨濤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一般 |
60 | 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 | 孫娟 | 河南理工大學 | 一般 |
61 | 計算機輔助梆子戲唱腔研究 | 余兆欣 | 山東藝術學院 | 一般 |
62 | 中國民間器樂曲曲式形態(tài)研究 | 汪靜淵 | 中國傳媒大學 | 一般 |
63 | 清代閩臺地方志中的音樂史料整理與研究 | 張詠春 | 福建師范大學 | 一般 |
64 | 梆子腔劇種嗓音聲學分析與數(shù)字化傳承研究 | 韓啟超 | 河北師范大學 | 一般 |
65 |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音高組織技法研究 | 姜之國 | 上海音樂學院 | 一般 |
66 | 苗疆走廊文化視域下的漢傳音樂研究 | 張應華 |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 一般 |
67 | 20世紀初上海早期戲曲錄音的音樂形態(tài)研究與文化闡釋 | 張玄 | 上海音樂學院 | 一般 |
68 | 繆天瑞與百年中國音樂史研究 | 汪洋 | 浙江音樂學院 | 一般 |
69 | 當代流行音樂文化的“中國精神”表達研究 | 張闊 | 東北師范大學 | 一般 |
70 | 魯藝音樂家口述史研究 | 吳厚興 | 沈陽音樂學院 | 一般 |
71 | 民族融合視域下蒙漢雜居區(qū)的音樂與文化認同研究 | 魏琳琳 | 揚州大學 | 一般 |
72 | 形式延展與技法探索:中國當代室內歌劇創(chuàng)作研究 | 楊和平 | 武漢音樂學院 | 一般 |
73 | 中國五聲性和聲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研究 | 石磊 | 安徽師范大學 | 一般 |
74 | 新時代中國舞劇音樂特色語匯研究 | 郭懿 | 中央音樂學院 | 一般 |
75 | 中國古典舞蹈文化的美育價值與實踐研究 | 韓瑾 | 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 | 一般 |
76 |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視閾下的閩臺儀式舞蹈研究 | 陳育燕 | 福建師范大學 | 一般 |
77 | 桂湘粵區(qū)域瑤族傳統(tǒng)舞蹈發(fā)展脈絡和拓展創(chuàng)新研究 | 韋金玲 | 廣西藝術學院 | 一般 |
78 | 文化語境嬗變之下的中國當代舞劇創(chuàng)作形態(tài)演進研究 | 龔倩 | 中南大學 | 一般 |
79 | 數(shù)字媒介語境下中國舞蹈國際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 | 王安妮 | 武漢體育學院 | 一般 |
80 | 宋元禪宗繪畫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研究 | 王蓮 | 揚州大學 | 一般 |
81 | 中國現(xiàn)當代美術批評史 | 尹成君 | 北京語言大學 | 一般 |
82 | 東南沿海地區(qū)巖畫圖像語言及美學品質研究 | 王毓紅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一般 |
83 | 中國現(xiàn)代漆畫百年發(fā)展研究 | 寇焱 |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 一般 |
84 | 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 | 于洋 | 中央美術學院 | 一般 |
85 | 南朝陵墓石刻與南朝文化關系研究 | 楊祥民 | 南京郵電大學 | 一般 |
86 | 中國書法學學科發(fā)展史(1918—2021) | 祝帥 | 北京大學 | 一般 |
87 |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 | 曹天成 | 商丘師范學院 | 一般 |
88 | 新中國革命歷史畫的圖像敘事與形象建構研究(1949—2020) | 陳明 | 中國國家畫院 | 一般 |
89 | 陳鴻壽年譜長編 | 許雋超 | 黑龍江大學 | 一般 |
90 | 近代日本學者考察中國古美術品及其交流的文獻整理與研究 | 楊孝鴻 |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 一般 |
91 | 中國古代書畫價格史研究 | 李萬康 | 華東師范大學 | 一般 |
92 | 中國古典書畫目錄研究 | 荊琦 | 中國礦業(yè)大學 | 一般 |
93 | 美術藏品預防性保護的法國經(jīng)驗 | 李丕宇 | 山東藝術學院 | 一般 |
94 | 中國石窟天井圖案研究 | 李靜 |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 一般 |
95 | 南朝佛教造像藝術的中國化研究 | 林靜靜 | 南通大學 | 一般 |
96 | 浙派人物畫口述史梳理與研究(1949—1976) | 黃駿 | 中國美術學院 | 一般 |
97 | 抗美援朝美術史料整理與研究 | 司開國 | 紹興文理學院 | 一般 |
98 | 長城圖像研究 | 吳雪杉 | 中央美術學院 | 一般 |
99 | 東北地區(qū)現(xiàn)代美術運動研究(1931—1945) | 于冠超 | 黑龍江大學 | 一般 |
100 | 北魏“云岡模式”形成與傳播研究 | 劉小旦 | 晉中學院 | 一般 |
101 | 宋代嬰戲圖盛行與兩宋不舉子救助關系研究 | 張廷波 | 河北師范大學 | 一般 |
102 | 當代中國微觀造型藝術及其時代精神研究 | 郭書 | 東北師范大學 | 一般 |
103 | 《清明上河圖》中的北宋服飾文化及設計研究 | 張成義 | 青島大學 | 一般 |
104 | 中國青瓷外傳史 | 吳越濱 | 揚州大學 | 一般 |
105 |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紅色文化傳承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 | 林偉 | 福州大學 | 一般 |
106 | 清代皇家儀仗用具研究 | 束霞平 | 蘇州大學 | 一般 |
107 | 絲路沿線(西北五省區(qū))人文景觀與旅游環(huán)境融合發(fā)展研究 | 詹秦川 | 陜西科技大學 | 一般 |
108 | 提升國民幸福指數(shù)的多維設計方法論研究 | 陳正達 | 中國美術學院 | 一般 |
109 | 中國傳統(tǒng)聚落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語境下的發(fā)展策略研究 | 陸峰 | 安徽工程大學 | 一般 |
110 | 中國古代飲食器具文化基因體系研究 | 韓榮 | 江蘇大學 | 一般 |
111 | 百年巨變下的中國設計藝術研究(1919—2019) | 李軼南 | 東南大學 | 一般 |
112 | 西部氐、羌造物文獻整理與研究 | 張犇 | 南京師范大學 | 一般 |
113 | 現(xiàn)代纖維藝術發(fā)展史研究 | 許嘉 | 中國美術學院 | 一般 |
114 | 中國古代服飾制度流變研究——以歷代帝王陵寢石像生為中心 | 趙連賞 | 北京服裝學院 | 一般 |
115 | 明代軍戎服飾研究 | 陳芳 | 北京服裝學院 | 一般 |
116 | 中國傳統(tǒng)園林空間復雜性及其感知規(guī)律研究 | 金秋野 | 北京建筑大學 | 一般 |
117 | 中國傳統(tǒng)剪紙藝術的女性敘事研究 | 盧新燕 | 福州大學 | 一般 |
118 | 黃河中下游傳統(tǒng)建筑營造工藝及文化價值研究 | 胡英盛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一般 |
119 | 樣式雷圖檔和清代皇家建筑設計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 段偉 | 渤海大學 | 一般 |
120 | 中國近現(xiàn)代設計教育先行者研究(1911—2011) | 吳衛(wèi) | 湖南師范大學 | 一般 |
121 | 跨文化視域下長沙窯古陶瓷設計變遷研究 | 李輝 | 湖南大學 | 一般 |
122 | 基于傳統(tǒng)錫器技藝的創(chuàng)新設計及譜系研究 | 耿孝臣 | 南通大學 | 一般 |
123 | “一帶一路” 視閾下中國當代陶瓷藝術與設計語境研究 | 張朝暉 |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 一般 |
124 | 江浙滬高校博物館館藏清代蘇繡服飾研究 | 李海明 | 蘇州大學 | 一般 |
125 | 中國產品設計演變及發(fā)展趨勢評量研究 | 陳國強 | 燕山大學 | 一般 |
126 | 社會治理視角下的老舊社區(qū)公共空間微更新設計研究 | 侯曉蕾 | 中央美術學院 | 一般 |
127 | 基于東北地區(qū)傳統(tǒng)服飾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新設計應用研究 | 曾慧 | 大連工業(yè)大學 | 一般 |
128 | 新中國絲綢設計文獻整理與研究(1950—1989) | 龔建培 | 南京藝術學院 | 一般 |
129 | 中國傳統(tǒng)宗教建筑歷史光環(huán)境的文化形態(tài)研究 | 杜異 | 清華大學 | 一般 |
130 |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空間景觀體系構建研究 | 黃艷 | 清華大學 | 一般 |
131 | 面向主動健康的生活方式設計研究 | 鄧嶸 | 江南大學 | 一般 |
132 | 中國傳統(tǒng)彩塑工藝系譜及當代再生研究 | 顧浩 | 揚州大學 | 一般 |
133 | 基于紅色基因圖譜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研究 | 王鳳珍 | 武漢理工大學 | 一般 |
134 | 南宋至清末江南首服變遷史 | 孔凡棟 | 浙江理工大學 | 一般 |
135 | 中國苗族女性頭飾設計應用研究 | 張紅穎 | 湖南工業(yè)大學 | 一般 |
136 | 百年中國設計思潮研究 | 王文廣 | 鹽城工學院 | 一般 |
137 | 明清江南磚雕圖像研究 | 居由 | 蘇州科技大學 | 一般 |
138 | 大數(shù)據(jù)逆向牽引的服飾設計模式研究 | 朱偉明 | 浙江理工大學 | 一般 |
139 | “新藝術”思潮影響下哈爾濱建筑藝術與城市文化生態(tài)研究 | 何穎 | 哈爾濱師范大學 | 一般 |
140 | 中國當代鄉(xiāng)村景觀營造思想與策略研究 | 鄭軍德 | 浙江師范大學 | 一般 |
141 | 中國日常生活設計史研究 | 張磊 | 同濟大學 | 一般 |
142 | 漢族人生禮儀服飾藝術民俗考析及傳承路徑研究 | 梁惠娥 | 江南大學 | 一般 |
143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閾下西南民族地區(qū)城市社區(qū)文化建設研究 | 王俊 |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 | 一般 |
144 | 文化基因提取視角下的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路徑研究 | 曹永榮 | 上海交通大學 | 一般 |
145 | 新時代我國紅色旅游發(fā)展與紅色文化傳承的融合機制研究 | 韓元軍 |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shù)據(jù)中心) | 一般 |
146 | 遼河流域民間文藝譜系建構與資源轉化研究 | 詹娜 | 沈陽師范大學 | 一般 |
147 | 基于文化創(chuàng)新生態(tài)的時尚消費回流研究 | 孫虹 | 浙江理工大學 | 一般 |
148 | 縣域文化和旅游融合體制機制運行質量研究 | 崔鳳軍 | 臺州學院 | 一般 |
149 | 高質量發(fā)展視角下中國數(shù)字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政策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 | 王相華 |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 | 一般 |
150 | 上海文旅融合的空間影響要素及其優(yōu)化策略研究 | 章丹音 | 上海理工大學 | 一般 |
151 |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路簿》的海洋文化及活化傳承研究 | 董邯 | 海南師范大學 | 一般 |
152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傳統(tǒng)村落旅居養(yǎng)老設計策略研究 | 周彥麗 | 江西服裝學院 | 一般 |
153 | 文化認同視域中的國家文化資源跨國應用路徑研究 | 劉英為 | 湖北文理學院 | 一般 |
154 | 機構改革背景下長三角地區(qū)推進文旅融合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研究 | 郭曉琳 |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 一般 |
155 | 赫哲族伊瑪堪文化符號的視覺化傳播路徑研究 | 丁思堯 | 佳木斯大學 | 一般 |
156 | 基于文旅融合的黃河流域遺產廊道構建 | 史承勇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一般 |
157 | 國家文化公園遺產保護與旅游利用的協(xié)調機制研究 | 吳麗云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 一般 |
158 | 中國智慧文旅公共服務提供模式與發(fā)展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 | 車達 | 深圳大學 | 一般 |
159 | 流動的文化:大運河遺產的視覺建構及視覺表征研究 | 鐘行明 | 青島大學 | 一般 |
160 | 京津冀演藝類非遺與旅游融合發(fā)展研究 | 崔琳 |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 一般 |
161 | MR賦能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演新形態(tài)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花暉 | 上海交通大學 | 一般 |
162 | 基于社交網(wǎng)絡下的數(shù)字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機制和生態(tài)體系路徑建設研究 | 周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一般 |
163 | 紅色旅游與公眾國家認同的文化邏輯及其建構策略研究 | 杜蘭曉 |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 | 一般 |
164 | 場景理論視閾下傳統(tǒng)村落的藝術介入與鄉(xiāng)村復興研究 | 陶蓉蓉 | 鹽城師范學院 | 一般 |
165 | 文化產業(yè)數(shù)字化戰(zhàn)略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商業(yè)模式研究 | 劉兵 | 中關村中恒文化科技融合創(chuàng)新中心 | 一般 |
166 | 高質量發(fā)展視野下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評價研究 | 彭雷霆 | 武漢大學 | 一般 |
167 | 文化景觀遺產地鄉(xiāng)村規(guī)劃的價值闡釋與協(xié)同路徑研究 | 徐青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一般 |
168 | 對外文化交流項目績效評估研究 | 許立勇 | 文化部海外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中心 | 一般 |
169 | 計算機藝術歷史生成問題的人類學美學研究 | 朱恬驊 | 上海社會科學院 | 青年 |
170 | 外國藝術理論中的觀看問題研究 | 高薪 | 南京大學 | 青年 |
171 | 20世紀以來的戲曲跨文化傳播與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認同研究 | 郭超 | 中山大學 | 青年 |
172 | 晚清民國梨園賑災義演史料整理與研究(1877—1949) | 段金龍 | 信陽師范學院 | 青年 |
173 | 江南戲劇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 孟明娟 | 西交利物浦大學 | 青年 |
174 | 民國天津主要報刊戲曲文獻整理與研究 | 高文超 |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 青年 |
175 | 電影刊物與早期中國電影產業(yè)史的互構研究(1921—1949) | 陸佳佳 | 浙江師范大學 | 青年 |
176 | 翻譯史視域下中國電影理論研究(1911—1949) | 田亦洲 | 南開大學 | 青年 |
177 | 中國電影的詩意敘事機制研究 | 黃今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青年 |
178 | 中國藝術電影市場現(xiàn)狀與推廣路徑研究 | 武建勛 |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 青年 |
179 | 中外電影交流史研究(1896—1949) | 游曉光 | 南京師范大學 | 青年 |
180 | 日本古樂書中的唐樂器傳承譜系研究 | 周汨 | 武漢音樂學院 | 青年 |
181 | 中原地區(qū)東周編磬音樂聲學特性研究 | 方雪揚 | 天津師范大學 | 青年 |
182 | 藏族彈唱音樂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 | 銀珠桑毛 | 青海民族大學 | 青年 |
183 | 先秦舞蹈審美意識研究 | 郭瀚繁 | 云南藝術學院 | 青年 |
184 | 吳門畫派“贈禮畫”研究 | 姚遠 | 南京藝術學院 | 青年 |
185 | 清代書法題跋文獻整理與研究 | 楊慶 | 暨南大學 | 青年 |
186 | 清代法書目錄整理與研究 | 祝童 | 四川師范大學 | 青年 |
187 | 19世紀德語美術史學科發(fā)展研究 | 吳京穎 | 浙江理工大學 | 青年 |
188 | 中國歷代地方志版刻插圖整理與研究 | 彭志 | 中國藝術研究院 | 青年 |
189 | 近代上海首飾研究(1840—1949) | 冒綺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青年 |
190 | 交融與互鑒視域下蒙古族傳統(tǒng)工藝研究 | 王赫德 | 內蒙古師范大學 | 青年 |
191 | 絲路沿線傳統(tǒng)陶瓷技藝譜系構建及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 | 孟蕾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青年 |
192 | 基于個人健康大數(shù)據(jù)的智能防疫產品設計研究 | 任熹培 | 北京理工大學 | 青年 |
193 | 新媒體視域下文旅演藝產業(yè)發(fā)展研究 | 潘天 | 上海戲劇學院 | 青年 |
194 | 戲劇作品網(wǎng)絡演播研究 | 馬洋 |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 青年 |
195 | 數(shù)字文化產業(yè)虛擬集群構建研究 | 黃蕊 | 長春理工大學 | 青年 |
196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生成機制和建構策略研究 | 侯雪言 | 鄭州大學 | 青年 |
197 |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研究 | 翁李勝 | 南京農業(yè)大學 | 青年 |
198 | 新疆造型藝術中多元一體文化特征及實踐研究 | 李勇 | 新疆師范大學 | 西部 |
199 | 沿黃地區(qū)紅色戲劇與歌謠文化藝術基因研究 | 李科平 | 西安工程大學 | 西部 |
200 | 中國電影“新鄉(xiāng)村敘事”實踐及路徑研究 | 張文琪 | 陜西師范大學 | 西部 |
201 | 新時期以來絲綢之路題材影視發(fā)展史研究(1979—2019) | 吉平 | 陜西科技大學 | 西部 |
202 | 中國早期報刊媒介中的動畫史料整理與研究(1917—1949) | 殷福軍 | 內蒙古師范大學 | 西部 |
203 | 紅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譜系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 | 蘇毅苗 | 云南藝術學院 | 西部 |
204 | 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認同下的西藏邊境較少數(shù)民族“珞”“門”儀式歌舞調查研究 | 平措云丹 | 西藏自治區(qū)民族藝術研究所 | 西部 |
205 | 哈薩克族民間歌唱藝術跨界比較研究 | 王丹 | 新疆藝術學院 | 西部 |
206 | 新疆舞蹈創(chuàng)作與表演研究(1949—2019) | 謝雯雯 | 新疆藝術學院 | 西部 |
207 | 明代佛教版畫研究 | 李小斌 | 六盤水師范學院 | 西部 |
208 | 8—12世紀川滇與吳哥佛教藝術交流研究 | 李翎 | 四川大學 | 西部 |
209 | 明清赴日禪僧手跡的整理與研究 | 石英 | 西南科技大學 | 西部 |
210 | 蒙元時期北方碑志書刻文獻研究 | 王力春 | 內蒙古民族大學 | 西部 |
211 | 近現(xiàn)代中國工業(yè)題材美術研究 | 黃凌子 | 四川大學 | 西部 |
212 | 鄉(xiāng)村振興視野中白族傳統(tǒng)工藝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研究 | 陳勁松 | 云南藝術學院 | 西部 |
213 | 鄉(xiāng)村建設設計倫理問題及策略研究 | 潘召南 | 四川美術學院 | 西部 |
214 | 敦煌石窟供養(yǎng)人服飾研究及活化利用探索(隋至唐前期) | 武瓊芳 | 敦煌研究院 | 西部 |
215 | 清代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的家具文化研究 | 農先文 | 廣西藝術學院 | 西部 |
216 | 唐代金銀器外來圖像中國化研究 | 王麗梅 | 西華大學 | 西部 |
217 | 西部黃河流域文化和旅游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 | 茍曉飛 | 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 | 西部 |
218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推動西藏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的路徑研究 | 孔少華 | 西藏大學 | 西部 |
219 | 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創(chuàng)意旅游發(fā)展模式與機制研究 | 孫永龍 | 西北民族大學 | 西部 |
220 | 民族地區(qū)景區(qū)文旅融合高質量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和實現(xiàn)路徑研究 | 賈耀鋒 | 北方民族大學 | 西部 |
221 | 數(shù)字文化產業(yè)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價值邏輯和實踐路徑研究 | 熊婉彤 | 西南大學 | 西部 |